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枣强——青州府的移民之谜

2022-10-06 23:31:55 1264

摘要:1997年出版的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主编的 《中国移民史》记载到:“青州府的移民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青州府人口稠密,除去移民不计,洪武二十六年仍有民籍人口140余万,每县平均人口多达10万余”。 而嘉靖本《真定府志》记载,洪武时真定府...

1997年出版的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主编的 《中国移民史》记载到:“青州府的移民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青州府人口稠密,除去移民不计,洪武二十六年仍有民籍人口140余万,每县平均人口多达10万余”。 而嘉靖本《真定府志》记载,洪武时真定府东部各县中,枣强人口最少,不足0.8万人,而邻近的南宫、武邑等县,人口达4万多。

青州府的一个县就十万多,而枣强县不足一万,也远远超过了河北真定府各县平均人口数,人口竟会由稀疏区向密集区流动,原因何在?这就是史学界所谓的青州移民之谜。查考枣强县志,发现所属村绝大部分是明初明中期立村的。但山东青州各县村的族谱却记载几乎都是枣强移民来的,为此专家们提出了几个假说。

一、金元移民假说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金奎认为:金元之际,因为战乱、水患等原因,大批冀州(冀州属真定府,冀州下辖枣强、武邑、南宫、新河四县)及附近地区百姓向东迁徙到了山东境内。但在明初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冀州地区更多的是承担移民迁入地的功能,本地土著东迁齐鲁的规模应该很小。枣强乃至冀州地区出现较多的向东移民更多的应该是发生在明代中后期。但由于规避返乡、族群归属等因素,大批移民后裔自称为来自明初,认定枣强为祖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权宜之计,通过口耳相传变为不可置疑,雪球越滚越大,并通过大批若干代后(主要是在清代中后期)编撰的谱牒,逐渐凝固于文字和历史当中。

二、中继站假说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为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04万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再从人口密度来看,同样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样,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连朱元璋也认识到“山西民众而地狭”。这时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应从山西移民到中原,如洪武三年(1370年),郑州知州苏琦提出“时宜三事”,其中一事就是移民中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户部侍郎刘九皋又奏请迁移山西之民以实中原,终于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于是拉开了—场轰轰烈烈移民活动的序幕。

枣强移民大致分两个阶段:一是明初,二是明中后期。民初洪武年间(1368-1399年),枣强与山西洪洞均设有移民机构。其而枣强是进入山东必经之地,官府设立了移民接待中继站。据记载,在洪武年间山东接受移民共184万,其中来自山西121万,占66%;来自枣强35万(河北),占19%,两股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的济南、历城、章丘、高青、青岛、胶南、即墨、淄博、枣庄、滕州、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州、惠民、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潍县、诸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沂水、日照、莒县、泰安、济宁、曲阜、邹县、菏泽、巨野、单县、曹县、东阿、临清、莘县、金乡、阳谷、冠县、高唐等87个县(目前山东省辖31个县级市和60个县,共91个县市区),占全省辖县数的95.6%,其中枣强移民以淄博市、滨州市、东营市、青州市、德州市、潍坊市最多。

何以如此之众?一是从河北枣强移民并非一次,既有官府组织的移民,又有民间的游居漂移。二是枣强作为当时的一级移民机构(或是移民的迁散地),河北枣强西连秦晋,东临齐鲁成为明初由山西向山东移民的必经之地。

三、修青州城墙假说

某微博同仁撰文道,枣强县迁民是否是移民,《明史》没有记载,明清时期的青州府志和益都县志皆未涉猎。近年新编修的《青州市志》和《青州市地名志》皆认定是明初移民,却没有确切证据。笔者查看的许多枣强县迁民的谱牒中,它们都没有记载有关移民的信息,如办理移民手续、发放川资、种子、农具,享受免赋待迂等等,更没有屯田、垦荒的记载,也没有提到“移民”二字。对移民凭证迁发地、迁移路线、如何迁移等诸事也没记载。恰恰相反,却有不少家谱记载是“被强征负徭役而来”。譬如,孙氏族谱是这样记载的:“《明崇祯十五年孙氏南马兰支谱》载,青州吾孙氏之族第一世孙炳,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枣强县孙家营村率三子龙、虎、象来青州负徭役,在青州东南隅建城,一年后竣工,移居城北南高柳。因永乐十八年兵变,吾族分支各户带‘铁灶门’外迁定居……”。李氏家谱记述:“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枣强来青州城负徭役……”。在寻访中,众多枣强迁民都言始祖先移居青州城隅,后移居他地。高氏家族云:“听祖辈相传,青州城墙有一段是我们高氏先祖兄弟们修筑的”。查看枣强迁民的族谱及对其后裔的寻访,他们都众口一词,皆言洪武二年来自山西枣强县。并言都是兄弟几个人一块迁来,后又分散各处。奇怪的是,移民应该是全家男女老少都有,为何不提女眷之事,老幼更是不提。只提来了兄弟三人、兄弟四人,这里面大有“针线”?这不免使人产生怀疑,这是移民吗?看来,女人、老人、小孩是不能充当徭役的。这也反证了枣强迁民是被迫负徭役而来。查看明初青州有关史料得知,明初由守城指挥使叶大旺领兵重修加固益都城,城墙长二十里(见于钦《齐乘》)城高三丈五尺,沿河处高七丈余。城墙内侧用三七丈余。城墙内侧用三合土夯砸而成,外侧用巨石和大青砖垒砌,黄米浆灌缝,最大的石块长五米厚一米,特大青砖长四十四厘米,宽二十二厘米,厚十一厘米。砖面印记有“益都城砖”、“洪武二年”、“己酉夏月”字样。三米高的城垛口墙围成一周,隔不远就有一处三米见方的城垛子伸出墙外,称“马面”。站在上面可以左右环顾,当是最好的防御工事。城墙有东西南北四门,皆为二重门,两门之间是瓮城。城外护城河上有石桥相通,一时成山东最雄伟的城墙。

要筑这样雄伟坚固的城墙,所用大量的石料要从山上开采、搬运。大青砖要制坯装窑烧制再搬运。三合土要用石灰、沙粒、粘土人工搅拌装运夯砸。古时候没有先进工具,全靠人力,这是一个浩大工程,计划仅一年完成,需要徭役人数之巨可想而知。

史载明初河北枣强一带正遭严重旱灾,人们背井离乡,四处逃难,《明史》称其为“流民”。青州守城指挥使叶大旺借此机会,从枣强县等地强征大批徭役来青州修筑城墙。为了防止逃跑,押解官兵用绳索把他们栓连在一起。大小便时才将绳索解开,然后再栓连起来。所以,后来山东人就把大小便称为“解手”。洪武三年,青州城墙修筑竣工。这时,青州是山东行省的治地,即第一个山东省会,它不仅管辖全山东,还统领过北平府和真定府。工程结束后。青州官府将这些徭役当安置到山东各地,由徭役变成迁民。

四、青州移民的可能原因

1.金元战争导致移民。

2.元末明初元明等战争移民。

3.为修筑青州城墙从枣强县的周围强征来的大批徭役,竣工后,分散到青州府各地定居下来。

4.明初“靖难之变”时期为躲避战乱,二次东迁的山西洪洞移民。

5.不能忍受兴建北京宫殿徭役之苦而逃至青州府一带的山西洪洞移民。

6.明清两朝断续而来的自由迁民。特别是清朝康乾盛世后,青州尤为繁荣,各省巨富商贾云集青州,在此安家落户。

7.其他原因的移民。

8.本地贫民或者以前迁来的受到明初的移民政策免税、免徭役以及分地开荒等诸多优惠政策的吸引,也纷纷改为枣强迁来户,使得晋冀迁民户籍突然多了起来。

以上是综合了一些专家提出的几个假说,最近和朋友们一起交流,听取了其他的思考和说法,暂不述之,仅分享以上几点给同仁吧。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