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富饶的桓北大地,勤劳的枣强迁徙人

2023-01-20 19:26:16 1269

摘要:“乌河水,碧悠悠,黄金河道载金舟。西连泉城黄台港,东至寿光羊角沟……”。当年的乌河流水湛蓝清澈,微波荡漾,来往船只不时穿过,两岸垂柳,临风袅娜,水中倒影如画。据《新城县志》载:元代以前,乌河航道畅通,元朝兵部侍郎于钦常从济南乘船,经小清河入...

“乌河水,碧悠悠,黄金河道载金舟。西连泉城黄台港,东至寿光羊角沟……”。当年的乌河流水湛蓝清澈,微波荡漾,来往船只不时穿过,两岸垂柳,临风袅娜,水中倒影如画。

据《新城县志》载:元代以前,乌河航道畅通,元朝兵部侍郎于钦常从济南乘船,经小清河入乌河至索镇,再乘车去益都。那时的乌河因水流舒缓便于行船,漕运也兴盛一时,是桓台人心中的“运河”。


要说,乌河的哪一段河道最宽?哪一段流量最大?

回答肯定是索镇到乌河头这一段,桓台人称它为“黄金河道”。

这一带属于鲁北平原,土地肥沃、加上充足的乌河水滋润,是绝佳的“鱼米之乡”。

出索镇城,沿河而下依次是:马家、兰柳、任庄、张桥、刘家村、宫家、义和、雅和、桃园、耿桥、姜庙、小辛、河堐头、李家、永安桥、乌河头等村庄。

踏上这片土地,找棵老槐树或堵背风墙,和热情的乡民们拉拉呱、聊聊天,他们总会眉飞色舞、谈笑风生。一说起乌河,他们总有种自豪感,就像说起了自己的母亲——她不事张扬地流淌着,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不舍昼夜地滋润着这方水土,养育了沿河两岸的百姓,造福着子孙后代……

这里的人们不会忘记她的养育之恩!


该流域的村庄相隔都不太远,有的就是紧邻。东庄的鸡打鸣,西庄的乡民就起床;南村响起梆子声,北村赶紧搲豆子。他们的习俗相近,生活习惯差不多。翻看族谱,有不少人家的祖辈是明清时期从河北枣强县迁徙而来的,也有的是先到了别的地方后又辗转来这里的。看来这里生存条件好,适合定居生活。

马家村:明初马姓从临淄迁人此地立村,故名马家庄。村内王姓祖居河北枣强,明永乐年间流寓博兴西关,明弘治年间迁居马家庄。


任家庄:清嘉庆六年《任氏世谱》载:“始祖兄弟三人, 明洪武四年,自河北省枣强县任麻庄迁人新城任家庄。

耿桥村:《巩氏世谱》载:“始祖由原籍枣强于徒居新城巩桥庄。”明洪武十三年,该村《奶奶庙碑》有巩家桥庄名。村东乌河上的大桥始建于清咸丰六年,原系木结构的人行桥。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由耿桥村耿家人发起募捐重修,改为石桥墩木板桥面。村名遂改为耿家桥。


卢沟桥事变时期,大桥再次重修,改为七孔石墩、钢筋混凝土板桥面,桥两侧加设栏杆,两端砌引桥,四角建有石砌码头,便利航运装卸。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将桥身拓宽加高,铺设钢筋混凝土桥面及钢管栏杆。现在上铺柏油,是连接耿桥与河崖头等村的纽带。

小辛庄:据载,李姓于明洪武二年由枣强县徒居新城县河南庄,其六世迁居耿桥西北。因迁入此地时,须路过乌河桥,故起村名“小心庄”后演变为小新庄,又名小辛庄。


李家村: 始祖明初由枣强迁居博兴县麻湾,三世迁此。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李姓迁此建村,故名李家村。后岳、郭等姓氏陆续迁入此地,村庄规模不断扩大。

“一淄三茅托”:在乌河东岸。此处遍地是水,荆茅丛生,自然植被丰茂,明代实行民垦政策,不少移民至此,垦荒屯田,立村成落。是时的新城豪门大户王氏家族,便将这里几处民居周边定为本族柴草来源之地。佃户劳作,岁贡柴草于豪门,以收割柴草为托身维生之计。或月岁贡之时,账房收柴入账,则为某家茅草多少云云,渐演为用“ 茅托”命名其村庄。村庄发展,习以茅托为名而冠之以姓氏。北刘家茅托、东张家茅托、南崔家茅托成三角鼎立之势。这里是桓台、临淄和博兴三县交界地,立有三县界碑。


在乌河上游还有石家茅托和张家茅托,也称石家毛托和张家毛托。距之三十里之外。

据载,刘氏始祖系出直隶枣强桃园。于明成化四年,兄弟三人徒居新城县东刘家茅托居焉。张氏始祖张有道,原籍河北枣强人,因避元世之乱,于至正三年,迁居青州府安丘县、后又避白马军乱,再迁济南府新城县东,垦耕立张家茅托,繁育子孙,人丁兴旺。崔家茅窝遍地茅草,居住人口稀少,元时仅韩、李、耿几户。明洪武二年,崔氏由河北枣强县迁入。由于崔氏人丁兴旺,更名为崔家茅托。随后张氏以及其他姓氏相继而入。各姓氏团结和谐,世代和睦,祖辈相延至今。


义和庄:明末立村,初名刘家屋子。清朝中期,有多姓迁此定居,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以此易名为义和庄。

桃园村:清乾隆年间,耿姓从耿桥迁此立村, 依桃树园定居 得名。

永安桥村:元代立村,曾名牟家桥、周王桥。因村近湖区,常受水灾威胁。清乾隆年间知县刘大绅侦知此事,遂助村民邻埠而居,求安居之意,改名为永安桥。


乌河上的永安桥是通往李家村唯一桥梁。最初是两村知名人士建起的木板桥。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又由岳本岱、岳本峤两人从自己坟地中伐出柏树解板重铺拓宽此桥。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县水利部门改修为砖石结构大桥。

兰柳村:在乌河以东、绪河北,明代,立村,因地形似凤凰,故名凤凰庄。清雍正八年,洪水毁村,庄址成河,灾民在河东岸筑室建家。为保东岸不被河水冲刷,便植树护坡,柳树成排,故名澜柳树庄。也有传说,植树成荫,柳荫成了路人的必歇之处,特别是暑夏,到柳荫下乘凉后,有了不愿走的懒意,变成了懒的条件而把凤凰庄名给忘了,改为懒柳树庄了,后演化成现在的兰柳树庄。

张桥村:原名张周庄,最早只有“坐地张”姓,明初由河北枣强陆续迁入周、苏、任、张(窑湾张) 、陈等姓氏的村民。

张家桥在当地很有名气。明洪武年间,姓张大户在村东乌河上修建了一座土便桥,叫张家桥。清末,村民自筹资金改建为木桥,桥面为两截,可斜拉升降;车马通过合拢为路,船只通过桥面升起,方便村民和马车过桥以及船只通行。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在当地乡绅和名人资助下改建为花岗岩桥面、青石桥墩的九孔石拱桥。该桥多次有解放军的重型炮车和坦克车通过,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久之,张周庄演化为张家桥,简称张桥村。

新中国成立前,“坐地张” 为便于管理乌河以东土地,在河东五六里处聚集十几户人家逐渐形成村落,在县地图上曾标注为“张新村”,人们习惯称其为“张家嫉妒”,土改时划归刘家村。

宫家庄:明洪武四年,宫氏先人宫子荣者,携家迁来此地。东靠乌河,草苇、荏土地,夙兴草刨,始建村庄,曰:宫家庄。后有尹姓在村西立村,故名尹家庄,后二村合一,称宫尹庄。1933年改名宫家庄。


雅和村:系战国时期之村落。村东北原有韩信河,河西岸有金麟寺。原河沟纵横,丘埠点点,是齐宣王王后无盐女钟离春放牧鸭、鹅的地方,因而得名鸭鹅庄,又名“鸭窝庄”。清朝中期,村民因村名不雅,后改为“雅和庄”。现分为西雅和、东雅和两村。

永安桥村:元朝时期,周、王二姓居此,因近乌河桥,村名为周王桥。清初,牟氏三兄弟由栖霞流落到桓台,老大率家定居今新城,老二定居于此,村后改为“牟家桥”。乌河洪水泛滥成灾,该村地势高不曾受其害,免于洪水侵袭。清乾隆年间,县知事以此名为永安桥。


乌河头:《孙氏世谱》记载:“始祖讳旺,字兴邦,于明洪武二年由直隶真定府枣强县分迁居于新城县东北乡距城四十里左右之乌河头。

桓北的人们质朴、聪明、勤劳。为了富裕的生活和舒适的家园,他们年复一年的从事着农耕劳作。在生产劳动中发明了不少劳动工具和科学技术,也有不少能人不守“安分”,外出或经商或走向仕途之路。


他们从济南请来技师,教习开凿“洞子井”, 在地下打地道,把乌河水引到大田的水井里。使井河互联而水流浚注不绝,“洞子井”在农田灌溉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乌河沿岸的“洞子井”几乎村村都有,它作为桓台先祖的一项发明,可与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新疆坎儿井”相媲美。

耿桥村自古水、陆交通便利发达。从村东穿村而过的乌河民国年间航运最为鼎盛,南来北往的大小船只川流不息,源源不断地把煤炭、陶瓷和农副产品运送到济南、惠民、大家洼等地,又把不少农用物资和生活用品运回来。

乌河东的洞子井进水口“肥田泉”三个石刻大字与美丽的七孔桥上“耿家桥”三字遥相呼应。耿桥村是乌河流域洞子井最密集的地方,“肥田泉”“桃园窑湾”“北磨” 等洞子井,是方圆数万亩良田灌溉的重要枢纽。

这里的乡民充分利用乌河水利资源,在河道上安装水车、水磨,加工粉碎粮食,制作烧香。耿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了桓台第一个大型面粉加工厂。当地人说:“金起凤,银夏庄,不如耿桥大磨一晃荡”。乌河上的水车也是最好的灌溉工具。过去李家村的水车有一百多架,平均两三户一架水车。可见其作用之大。


桓北的经济自古以农业为主,粮食种植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黄烟、大白菜等。

这里种植的大白菜品种好、产量高、收益高,远近闻名。张桥村是周边地区种植大白菜最早的村子。早先利用水路之便,装船顺乌河转小清河西去济南或供应沿小清河两岸乡民,或顺陆路南下去淄川换煤炭等。现在是县里重点白菜种植村庄。李家村大白菜,在江南卖得很火,被称为“山东大白菜”。在省内则称之为“桓台大白菜”,在附近则称之为“李家大白菜”,享有盛名。


这里的另一经济作物是黄烟,张桥和宫家黄烟很有名气。李家村除了大面积种植外,村里还有两支烤烟炉,村民的烤烟技艺娴熟,烤出的烟叶质量优质率高。附近的村民摘出生烟叶后,托人用李家庄烤炉烘烤。烟叶远销省内外。

崔茅村有家“茂盛”烟草公司,生产商标为“老刀”和“华一”牌香烟,产品除了在当地售卖外,还远销到惠民等地,享有较高的声誉。

这里的乡民以农为主兼营经商,充分利用便利的资源,开办了不少油坊、酒坊、粉坊、染坊、木作坊、香磨坊、窑场、馒头坊等,几乎村村都俱全。他们充分利用乌河水路交通便利条件,把作坊建在乌河岸边,把原材料运进来,再把成品通过乌河,北上进入小清河,销至省城济南及其他地区。

耿家桥紧邻乌河,是重要的水运码头。大街两侧,商业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带动了集市贸易的繁荣,手工业、加工业、餐饮业、制造业等门类齐全。

张桥村商号在鼎盛时期达到上百家。陈氏“恒泰昌”、张氏“恒丰永”、苏氏“昌义号” “裕昌泰” “裕昌永”‘“万盛号”“裕昌号” 等。还有周氏家族以屠宰为生的羊坊胡同和白铁加工业。耿氏红白铁加工业,任氏的染坊、南烟店,苗氏的粉坊。陈氏和坐地张氏的酿酒。苏、陈、坐地张氏的四大油坊等。苏氏家族的“飞燕”牌香烟当时享誉省内外。


宫家庄早有“福盛永”“万顺泰”等数家经贸商号,以及“庆丰号”油坊,“曹氏榨油坊”。王沟村老字号有“恒得益”“恒相承” “福兴昌”等。解放前,李家村有东、西两大油坊,压豆饼、榨油,生意十分红火。永安桥村有占地十亩的牟家油坊,生产的豆油用大船通过小清河航运畅销周边地区。村里牟源光的“永昌园”银号,自己印钱,叫“调票子”,在当地广泛流通使用。

崔茅村有“南厂”和“西厂”两个酒坊,年产白酒百吨以上,销售远至百里之外。

上世纪二十年代,小辛庄村民张聿外出经商,在索镇办起了“义兴和”酱菜园,其酱菜方圆百里有名。他还曾投资苗星垣、苗海南在济南的成丰面粉厂。尔后,又在张店湖田创办了陶瓷厂(即华光陶瓷集团前身)。

住在乌河旁,每天看着来来往往满载货物的船只,许多人就开始了经商。新中国成立前,兰柳村民王禄银在济南开大粪厂。李梅祥在刘茅村开酒厂,白酒用船运往济南销售,然后用船再捎回大粪销售。

别看这大粪名字不好听,但对于农民来讲,就是 “至宝”,只有它才能增产丰产。

桓台是建筑之乡,这里几乎每个村都有建筑队。多年来,外出揽活搞工程成了只要副业经济来源。解放后,张桥在村的任日芝带领张桥戏班人马成立了桓台县建筑社,后发展成为桓台县建筑公司。张桥建筑工人是县建筑公司的主要骨干力量,也带动了全村建筑业发展。耿桥的建筑力量在全县也是屈指可数。

永安桥村生产兰砖,用船销往起凤等地。牟继欣开办两个窑厂,生产兰砖和瓦。牟家福开了占地十五亩左右三处砖瓦窑厂,规模较大。牟家馍馍房、王端龙商铺、田承芝豆腐坊等闻名遐迩。

宫家庄人传统手工业绳经业,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他们以家庭为作坊,制作绳子、经子、套绳、牲口笼嘴、推车用的袢。后做绳材料又拓展为棉、麻及尼龙。人民公社化时期,绳经业是集体的主要经济来源。20 世纪80年代,此项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器生产所替代。永安桥村的草绳、草编也很出名。


乌河头庄历史悠久且形成规模经营的非农产业,主要为烟花爆竹制作业、对槽船航运业及马车装卸运输业,均称得上是赫赫有名的专业村。

乌河头庄曾是著名的“花炮之乡”,从事烟花爆竹制作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上世纪中期,“擀响货”的作坊就有百余家,鞭炮产品畅销全省各地。进入腊月,来乌河头庄采买批发烟花爆竹的车辆挤满大街小巷。烟花爆竹品种主要有大小鞭、大雷子、烟灵子、起花、礼火花、文武鞭、二踢脚等。


乌河头庄人还醉心于燃放烟花鞭炮。传统“放杆花”,更是独一无二、远近闻名。年夜、元宵夜,湖区的上空,银光灿烂,彼伏的轰隆震响的回声,村落渲染着浓浓的年味。

上世纪,乌河通航河段南起索镇,北至小清河,这近二十里路的河段为黄金航道。乌河头庄正处在中间,航运特别发达,经营规模庞大,鼎盛时期,对槽船达百艘之多。庞大的船队经乌河列阵出航,逶迤进入小清河,将粮油、饼料、烧酒、苇箔、莲藕等各类土特水产,和煤炭、棉花、日用百货及砂石、石灰等建材运至济南、羊角沟等地。


对槽船、雁尾船在乌河河道中穿梭,往来不断。玩船人撑船、掌舵、拉纤,走船耗尽了洪荒之力。篙声碰响、纤号长吟,响彻着河岸码头,激荡着古老的鲁北湖区。

随着公私合营化,乌河头庄的船工成为了国营小清河航运局正式职工。兴盛了半个多世纪的乌河对槽船退出了历史舞台。

航运的兴盛,带动起了乌河头庄的马车运输业,只要有货船抵达码头,货主或船主就咋呼着从船上卸货,或往马车上装货。从羊角沟来的食盐、虾酱、蛤喇,从济南来的棉花、煤炭、石料,大粪干,长鞭一甩,车轮滚滚往各村镇绝尘而去。马车是河运的继续和延伸,是船和马车把桓台和外面的大世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桓北的乡民喜庆,农余时间喜欢文艺巡演。每逢过年都有唱戏的传统,每逢冬闲岁尾,村民便自发组织戏班子及扮玩活动。刘茅村历来有唱大戏的传统,刘茅子弟班名闻四乡。班子以梆子腔为主,后改唱京剧,出名的演出有《水淹七军》《古城会》《华容道》《反西凉》等剧目。子弟班戏箱非常齐全,有莽靠箱、二衣箱、披箱、锦箱、把匣等等,加上台底能拉好几大车。一般的古装戏不求人。《大赐福》这出戏使用服装最多,只有刘茅子弟班能演。据说刘姓和刘墉同宗,诸城刘府曾赠送“爱卿堂”大红灯笼给子弟班。

新中国成立后,张桥村民苏宗会自编自导许多剧目,如《破除迷信》《一块银圆》等。1956 年编导的剧目《学文化》,获得山东省第一届农民戏剧创作会演创作奖。“驴戏”是远近闻名的扮玩节目,其绝活“抬担子”,闻名四乡八邻。


王沟村早在 1962年有业余剧团。冬闲时节,乡民不计报酬自发组织,走村串乡巡回演出,春节和正月十五,村内更是热闹非凡,主要剧目有《小姑贤》《姊妹易嫁》《借年》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把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优秀剧目搬上了舞台。村内传统扮玩节目有扭秧歌、玩大头、踩高跷,形式多样,多次参加全县元宵节会演。

李家村的戏曲爱好者,冬闲时就“打戏”,春节期间演出的剧目《井台会》《送肥记》《送猪记》《两垄地》《三世仇》《小姑贤》 《王小赶脚》《王汉喜借年》《红嫂》等,深受附近乡民的欢迎。李家村的踩高跷和玩旱船也小有名气。

永安桥是有名的“戏窝子”。《借东风》《捉放曹》《陈州放粮》等传统京剧和《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多次到博兴曹王、老官庄及本县诸葛、起三、华沟、鱼龙等村巡回演出。本村自有吕剧团的,演出《借年》《李二嫂改嫁》等剧目,排练精彩、演出深受乡民喜爱。

耿桥书法文化在耿桥村的书法发展上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清朝,现在村中很多人是此道高手。


耿桥村剪纸在当地较有名气,流传至今。主要类型有专门用作装饰的窗花、顶棚花类、专供婚嫁迎娶用的喜字花类、岁庆节日祝寿贺喜时用的饽饽花类,还有枕头等。花灯制作、绣花鞋等是耿桥村自古就有的传统技艺,如今仍有老人在做。

乌河养育了桓北的人民,这里的乡民用自己的聪慧和勤劳成就了美丽富饶的桓北。

乌河其干流倾泻流淌至乌河头村东北端,从这里分出一支流向东北方向缓淌,主干北流不远就脉络般布散开去,在起风先后进入了马踏湖区……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